Search

【醫療降載拚防疫,他們卻面臨照護、治療、藥物中斷危機】
88歲的阿公單身無子女,怎放心讓他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醫療降載拚防疫,他們卻面臨照護、治療、藥物中斷危機】
88歲的阿公單身無子女,怎放心讓他回到山上的家?治療一年後,患者A的暴力行為頻率已大幅降低,但轉院後能適應新環境嗎?5月底部立台東醫院轉為專責醫院、全院清空,住院治療的精神患者或轉院或回家,慢籤領藥也被迫暫停,讓精神科主任顏銘漢憂心清空後,對於患者的影響。

不只許多原本在醫院的患者受影響,85歲彭爺爺的居家護理服務也一度因醫院人力緊繃而求助無門,鼻胃管過期一個月後,才等來醫師及護理師協助。輕忽社區護理的長期問題,又浮出檯面。

「我覺得家庭要崩解了,」日照機構全數關閉則讓許多家庭關係緊張,監委王幼玲與先生為此輪流請假照顧27歲自閉症兒子,有天兒子突然猛推先生,讓長期情緒緊繃、飽受洗腎與等不到換腎之苦的先生瞬間潰堤、拿棉被要悶兒子,大哭說:「活著幹嘛?乾脆大家都去死。」因疫情遭遇衝擊的,還有全台近4萬名早療兒的家庭,這些孩子的語言、物理與職能治療被迫暫停,父母們蠟燭多頭燒,就快精疲力盡。

自5月中旬本土疫情爆發以來,為了接住大量增加的染疫病人,保持醫療量能降低群聚風險,「減少較無急迫性、可延遲診療醫療處置」的防疫優先政策迅速執行,但許多需要穩定且長期治療的個案卻也因此被中斷服務,「疫情嚴峻是很嚴重的事,如何在最小傷害下因應疫情,又是另一件事。」顏銘漢說。

防疫政策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,《報導者》走進醫院、社區與個案家庭現場,看見這些被歸於「非急迫」病人與家屬的焦慮與危機,試圖了解背後的問題與政策不足?在防疫、病人權益與家庭照顧壓力兩難之間,該怎麼拿捏平衡?https://bit.ly/3xtV7nv

★以獨立報導,堅守新聞價值,#贊助報導者:http://bit.ly/2Ef3Xfh

#早療 #精神疾病 #專責醫院 #居家護理 #家庭照顧 #醫療降載 #防疫 #疫情 #報導者


Tags:

About author
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 台灣正在經歷一場劇烈的歷史性改變,不論是新舊世代的價值變遷,或者新舊媒體的典範轉移,對新聞工作者都是全新的挑戰。 然而,無論挑戰多麼嚴苛與艱難,我們依然對新聞工作充滿熱情與信念,並且知道台灣社會需要一個能以真實而深度的報導,去挖掘重要議題、監督公共政策、推動進步價值,拓寬我們的國際與文化視野的媒體。 因此,我們決定成立一個新的新聞網站:報導者。 「報導者」這個名稱說明了我們將回歸新聞工作的初心與本質,致力於具有手作質感的深度報導;而做為網路新媒體,我們也將勇於探索網路新工具與呈現方式,重視網路的公共性與開放性,並結合各種進步價值與公民力量。 更具體而言,「報導者」會關注三大領域:在地議題的深度調查、國際與中港專題、文化與思想報導/評論。 「自己的新聞自己救」,我們深信,除了犬儒、失望與憤怒, 要改變台灣的新聞環境和公共領域,我們必須勇敢地往前走出一條不同的路,開始一場台灣的新聞小革命。
《報導者》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。秉持深度、開放、非營利精神,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。
View all posts